• 你的位置:易博国际最新网站 > 产品展示 >

  • 历史最好三季报,洽洽剑指中国版亿滋国际
    发布日期:2024-10-25 17:46    点击次数:69

    (原标题:历史最好三季报,洽洽剑指中国版亿滋国际)

    作者:云潭,编辑:小市妹

    进入2024年,零食行业开始出现复苏迹象,坚果炒货第一股洽洽食品,一扫去年的颓势,成功V型反转。

    上半年业绩双增长后,三季度再次向上,洽洽食品成功穿越周期。

    【存量时代的逆生长秘籍】

    由于消费动能承压、消费者更加注重质价比、量贩零食的崛起,休闲食品企业在2023年的日子普遍不好过。

    即便大举降价,多数企业的业绩并未显著提振。行业市场规模由快速增长向微增常态转轨,甚至在2023年出现了数十年来首次负增长。

    来到2024年,画风突转,行业呈现复苏迹象,作为行业绝对龙头,洽洽食品今年以来一扫阴霾,收入利润双增长,在激烈的竞争中,展现出强劲的抗压力和成长潜能。

    前三季度,公司实现营收47.58亿元,同比增长6.24%;归母净利润6.26亿元,同比增长23.79%;毛利率提升到30.25%,盈利能力较去年大幅提升。而且,第三季度营收、利润均创同期历史新高。

    得益于深厚的品牌积累、全产业链布局及创新动能,公司经营效率、盈利能力均处于较高水平,销售费用率在业内处于较低位置,这让其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发和产品创新上。

    拉长时间看,公司多年毛利率基本维持在30%以上,ROE也高达15%,是中国零食行业的基石标杆。

    洽洽一直在强调全产业链品质把控,通过与农户深度合作,与种子公司合作推广优势品种,加强上游供应链管控能力,降低成本。公司拥有100多万亩葵花种植基地与2万多亩坚果种植基地。

  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,洽洽建立了“公司+育种机构+推广合作人+种植户”的网络式订单农业体系,既保障原料供应,又促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。

    一套组合拳下来,洽洽“从田间到舌尖”的全产业链优势得以充分展现。

    产品研发方面,前三季度,公司研发投入4717万元,同比增长9.46%。相比欧美日,我国人均坚果消费规模还有很大潜力,今年以来,洽洽还推出有机核桃仁、意式火腿风味坚果仁,并已入住山姆,深受消费者好评。

    相比其他渠道,山姆聚焦月薪2万元以上的城市中产,未来,洽洽还会强化与这类渠道的合作,研发更具特色和符合渠道人群需求的产品。

    此外,洽洽还将黄山毛峰的清香与瓜子的美味融合,推出新品茶衣瓜子,并在业内首创自动化轻裹茶叶技术,外裹真实黄山毛峰绿茶,将中国茶的韵味和瓜子巧妙结合,深受消费者喜爱。

    创新永不停止,洽洽还推出“臭门”特别限定系列瓜子,包含螺蛳粉味瓜子、榴莲味瓜子和辣根味瓜子。“臭味”零食拥有一批坚定的拥护者,也是零食企业产品创新的一个缩影。洽洽新品不断,爆品不停,迎合了年轻群体猎奇,追求刺激和个性的消费特性,也满足了年轻消费者的饮食情绪。

    今年,洽洽还入选了“2024外国人喜爱的中国品牌”,斩获“2024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”,获评中国品牌节最高奖项“华谱奖”——“叱咤全球的国家名片”等荣誉。而且,在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信披考评中,连续4年获得A级,要知道连续4年及以上评得A级(优秀)的企业占比仅有7%,这些都印证了洽洽的实力和领导地位。

    全产业链质造,加上渠道优化及产品创新,洽洽在存量时代逆势成长。

    【“慰藉食物”的深层次价值】

    《生活大爆炸》中男主角谢尔顿说:“世上只有一种饼干,中间夹着能解除人生烦恼的东西,它的名字叫奥利奥。”2022年,奥利奥全球收入突破40亿美元(约280亿元),2024年的目标是50亿美元规模。

    如今,奥利奥和可乐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,百年来长盛不衰,根本在于他们背后的文化意义。

    休闲零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生意,不光是风味和文化的代表,随着Z世代的崛起、零食除了起到满足口腹之欲的作用外,更能提供情绪价值,成为一种“慰藉食品”。

    奥利奥成为美国国民食品、百润股份的RIO鸡尾酒迅速走红,都证实了这一点。

    在中国,嗑瓜子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文化渊源,无论节日聚会、休闲娱乐等多个场景,瓜子依然是零食中的“老大”。但随着其他零食的崛起,中国瓜子需求量基本稳定在1.2万吨左右,逐步进入微增通道,且行业进入门槛低,竞争日益激烈。

    这对于参与者提出了新的挑战。

    近年来,洽洽不断强化“快乐”价值主张,这个25岁的品牌更加年轻,更具活力。

    此前,洽洽与华熙生物联名推出“瓜子脸面膜”,与IP RiCO联名坚果零食盲盒,与王者荣耀联名风味瓜子,甚至还举办了首届“嗑瓜子但不吃大赛”,新颖的玩法瞬间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,拉近了与目标圈层的距离。

    国庆期间,洽洽食品联合泡泡岛音乐节与艺术节“快乐登岛”,和年轻人玩在一起,打造边听音乐、边嗑瓜子的快乐休闲场景。

    音乐节已成为年轻人的生命乌托邦,他们盛装出席,放肆嗨唱,尽情宣泄,成为复杂高压生活中的解药。而“慰藉食物”是指那些能够带来愉悦感满足感,又能实现某种疗愈体验的食物,洽洽食品的这些尝试,和年青一代产生情感连接,为品牌注入全新活力。

    在零食行业,能否提供情绪价值,已经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子。中消协发布的报告中指出,性价比之外,情绪释放将成为影响年轻一代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,也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消费新热点。

    小红书和尼尔森联合研究认为,在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中,“情绪价值”占比高达82%,甚至超过了“性价比”(占比78%)。

    面对日益复杂的生活,很多Z世代表示,零食可以帮助他们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烦恼。相比主食,零食让人“上头”的原因不在于“饱腹感”,而在于心理上的“满足感”。

    有经销商透露,在洽洽年货节启动会上,洽洽内部官宣郭麒麟为品牌代言人,这是洽洽十多年来首次启动代言人计划。

    作为青年演员,郭麒麟总是为外界带来快乐,这和洽洽的品牌主张十分契合,接下来洽洽会开展一系列整合营销活动。

    洽洽还赞助年度压轴喜剧竞演综艺《喜剧大会》,通过喜剧综艺来传递快乐的基因,与年轻人玩在一起。带上美味的洽洽瓜子和坚果来看喜剧,边洽洽边哈哈。

    可以预见,随着在品牌端的不断发力,洽洽的成长势能会更加强劲。

    嗑瓜子,吃坚果,洽洽不仅质造美味坚果,还传播“快乐味道”,在“洽洽=快乐”的心智影响下,洽洽将在未来长期制胜。

    【大单品+全渠道,穿越周期】

    从早期的联合大型商超,到加盟、电商兴起,再到零食量贩店的崛起,期间又有直播电商、社区团购、仓储会员店等新渠道,行业渠道变革层出不穷,令人眼花缭乱。

    对于“长尾”特征非常明显的休闲零食行业来说,渠道至关重要,因为一旦库存周转迟滞,快消品也会变为“慢消品”。而打造国民级大单品,能够有效降低库存与渠道管理难度。

    短期来看,企业跟风渠道变革会迎来一波起势,比如依靠电商和代工的打法,或是当下的零食量贩模式等。消费者的价格敏感提升,在资本助力下,新渠道变革带来的极致性价比俘获了一批受众。

    但长期来看,“多品类大单品+全渠道布局”更容易长青。

    大单品能够帮助企业建立深厚护城河,占领消费者心智,在选择品类时会率先想到该品牌,比如瓜子=洽洽,薯片=乐事,雪饼=旺旺。

    而拥有大单品的企业,在渠道下沉中也更容易获胜。目前,洽洽已经在瓜子+坚果两大单品中做到了行业第一。

    另一方面,洽洽在未来两三年,继续深耕渠道,提升精耕业务员的业绩和投入产出比,不断开发出更多适合在这些渠道销售的产品,增加渠道竞争力。

    目前,公司数字化渠道平台掌控终端网点数量已近40万家。并且,公司还在拓展渠道布局。洽洽是国内率先出海的零食品牌,2023年,洽洽泰国子公司贡献4亿元,净利润接近9000万元,泰国已成为海外第一大市场。

    洽洽的瓜子坚果还出口到越南、马来西亚、美国、加拿大等国家。今年上半年,公司海外收入2.46亿元,占比8.47%,还有巨大提升空间。

    广阔的下沉市场大有可为,今年,洽洽启动“千县万镇”工程,匹配专业经销商和渠道,推进下沉市场的深入开发。

    零食量贩也是合作的新风口,洽洽已与零食很忙、赵一鸣、零食有鸣、好想来等展开合作,2023年量贩渠道含税收入近两亿元,未来还将抓住这一渠道的红利期;此外,洽洽会员店也增速较快,TO-B团购业务、餐饮渠道、O2O、营养配餐业务等也得到了积极拓展。可见,洽洽的全渠道布局已进入深水区,未来将进入收获期。

    国内零食行业极为缺乏大单品,而洽洽手握两大单品,同时以赛马机制打造第三增长曲线,加上国际化战略稳步推进,中国版亿滋国际的雏形已现。

    2023年,亿滋国际斩获营收360.16亿美元,最新市值超过900亿美元,这意味着洽洽还有近乎40倍的成长空间。

    而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,中式零食具备文化根基和资源禀赋,这条赛道仍有澎湃生机。相比亿滋国际(前身卡夫食品)拥有121年的历史,年仅25岁的洽洽食品具有无限的增长潜能。

    9月19日,洽洽发布2024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,谋定了三年迈入百亿营收的愿景。加上不断增持股份,每年保持稳定分红,洽洽的价值创造能力已被资本市场认可。

    正如公司董事长陈先保所说,穿越周期靠的一定是那些不变的东西,长期的东西,那就是品质和品牌。

    笃定在瓜子和坚果两大赛道做到第一,以此为根基,擎画更长远的发展,穿越周期风暴后的洽洽会更加强大。$洽洽食品(SZ002557)$

    免责声明

   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,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、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)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;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,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。

    ——END——